关于呈送泽库县麦秀镇龙藏村71户易地搬迁项目实施方案的函

州环境保护局

泽库县结合实际情况编制完成《泽库县麦秀镇龙藏村71户易地搬迁项目实施方案》,呈送你局,请审阅。

此函。

 

附件:泽库县麦秀镇龙藏村71户易地搬迁项目实施方案

 

 

                        泽库县人民政府

                        2017年52

 

泽库县麦秀镇龙藏村71户易地搬迁项目

实施方案

 

第一章  总论

第一节  项目提出的理由

泽库县地处三江源腹地,有着广阔的草原资源和动植物资源。但是,近几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冰川、雪山逐年萎缩,直接影响高原湖泊和湿地的水源补给,众多的湖泊、湿地面积不断缩小甚至干涸,沼泽消失,泥滩环境已十分脆弱。随着人口的增加和无限度的生产经营活动,又大大加速了泽库县生态环境恶化的进程。特别是草地大面积的退化与沙化,使广大牧民生产、生活受到了严重影响,生活水平长期处于贫困线以下,野生动物栖息环境质量衰退和栖息地破碎化,使生物多样性降低。随着国家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的实施,在省、州及上级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关心下,泽库县三江源自然保护提上议事日程,县委、县政府非常重视,成立了泽库县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办公室,并在县发展改革局设立办公室,专门负责三江源生态保护工程有关事宜。为了落实《黄南州环境保护督察重点整改实施方案》的批示精神,从根本解决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麦秀保护分区存在疑似人类活动的问题,泽库县政府着手规划了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2017年生态移民工程实施方案。

麦秀镇位于泽库县东部,镇府所在地距泽库县城约31公里,阿(岱)赛(龙)公路穿经镇政府所在地。地形略呈月牙状,东与同仁县多哇乡为邻,南靠本县西卜沙乡、恰科日乡,南与海南州贵南县接壤,北与同仁县扎毛乡相依。域内海拔平均高度为3850米,地势复杂,山大沟深,以高山地为主,属寒冷高山气候,风雨无常,牧草返青迟,生长期短。

目前,泽库县麦秀镇龙藏村71户、346人,由于生产生活设施条件差,缺乏基本的生存条件,基本以放牧为生,由于地处国家自然保护区麦秀分区,牧民放牧严重破坏了保护区内的生态环境,致使林区生态环境和植被遭到潜在的破坏。

为改善麦秀保护区植被恢复条件,彻底解决人为破坏活动,根据黄南州环境督查办公室关于印发《黄南州环境保护督察重点整改问题实施方案》的通知(黄环督办20171号)上作出的批示精神,泽库县计划采取整社搬迁,集中安置的方式对麦秀镇龙藏村大寺滩39户和龙藏32户进行易地搬迁安置,彻底解决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麦秀保护分区存在疑似人类活动的问题。为了使泽库县2017年易地搬迁项目顺利实施,特编制《泽库县麦秀镇龙藏村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实施方案》。

第二节  项目提要

一、项目名称、主管单位、法人及建设单位

1.项目名称:泽库县麦秀镇龙藏村易地扶贫搬迁项目

2.项目主管单位:泽库县人民政府

3.项目责任单位:泽库县发展改革局

4.项目建设单位:泽库县发展改革局

二、编制依据

1.《黄南州三江源保护和建设二期规划》;

2.《黄南州环境保护督察重点整改问题实施方案》的通知(黄环督办20171号)

三、项目建设地点

泽库县麦秀镇政府所在地向东3公里处。

四、项目建设规模与内容

项目建设内容:集中安置住宅建设工程、供排水工程、供电工程、通讯工程及公共环卫设施等建设内容。

搬迁安置方式:建设项目主要采取整村整社搬迁、集中安置的方式进行统规统建。

(一)搬迁规模

本项目共涉及1个乡镇,共搬迁安置71户、346人,全部采取整社搬迁,集中安置的方式进行安置。

项目共搬迁安置71户、346人。其中:龙藏村32户、159人;大寺滩39户、187

(二)建设内容

1.住房建设

集中安置:计划麦秀镇政府附近搬迁安置71户、346人。共修建搬迁群众住房71套,并配备大门、围墙等。建设标准参照《青海省农村牧区住宅建设指导手册》执行。

2.基础设施配套工程建设

供水工程:采取集中供水方式。由水务部门测量评估后,安置地原有饮水安全工程可以满足搬迁人口需求的,采取从原有人畜饮水管道接入的方式予以解决;如原有饮水安全工程无法满足搬迁人口需求的,县水务部门负责对原有饮水安全工程进行扩建、对引水口及部分管线进行改造和更换及延伸,确保解决71户搬迁户的人畜饮水困难问题。

排水工程:安置地的排水系统根据《青海省易地搬迁脱贫攻坚行动计划》的相关要求和集中安置地的实际情况,排水系统应采用雨污合流体制。在泽库县县城附近和乡(镇)安置的,雨污排水系统应纳入城镇排水管网统筹实施,在村集中安置区的雨污水收集和处理,可以纳入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程。规模较少的集中安置区,可以建设雨污河流排水渠。

供电工程:因安置地均在乡(镇)政府所在地及供电条件较好的地区,供电工程可直接从附近10kv输电线路“T”接即可,同时架设380/220V低压入户输电线路,分别配置相应容量的变压器及相应数量的跌落式保险,计量箱和表箱。按户均不小于9千瓦的负荷配套供电设施。

道路工程:新建社区硬化道路。其中:主干道宽度6米,宅间路宽度3米;对外连接道路宽度6米。

公共设施:根据建设社会主义新牧区要求,搞好社区公共卫生,保护环境,使社区整洁卫生,按每25户或50米半径设1处垃圾收集斗(箱),配备垃圾转运车;垃圾采用村收集、乡转运、县处理的模式清运至垃圾场。按50户或100米半径设1座环卫公厕,由安置区或当地村委会统一管理,建设标准执行《农村改厕改造施工技术规范》(2015修正版)。设立标志牌1个,材质及规格由建设单位自定,主要用于介绍本项目概况。

五、项目建设期限

项目建设期限:2017—2019

六、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项目总投资1420万元。其中,搬迁群众建房补助852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60%;供水工程、供电工程及公共设施355万元,占项目投资比重25%;建设用地费213万元,占项目投资比重15%。由于我县地方财政十分困难,特申请国家专项资金1420万元。

第二章  项目区概况

第一节  迁出区概况

一、地理位置

麦秀镇位于泽库县东部,镇政府所在地距泽库县城约31公里,阿(岱)赛(龙)公路穿经镇政府所在地。地形略呈月牙状,东与同仁县多哇乡为邻,南靠本县西卜沙乡、恰科日乡,南与海南州贵南县接壤,北与同仁县扎毛乡相依。域内海拔平均高度为3850米,地势复杂,山大沟深,以高山地为主,属寒冷高山气候,风雨无常,牧草返青迟,生长期短。

二、自然条件

泽库县境内平均海拔3700米,气候属高原大陆性气候,地处中纬度西风带区,高寒、干旱、太阳辐射强、年温差小、日温差大,年均气温-2.4℃。全年无绝对无霜期,冬季漫长,夏季短暂,平均降水量536.5mm,牧草生长期90天左右,年平均日照时数2783.5小时,气候垂直变化明显,相对高差大,热量资源分布极不均衡。全县草场面积6525km2978.79万亩),占总面积的98%;可利用草场面积6187平方km2928.23万亩),占总面积的92.49%。人均占有草场168.16亩,在全省属于人均占有草场资源最少的县。

第二节  安置地概况

一、地理位置

经过广泛征求搬迁群众的意见,本项目有71户、346人全部采取整社搬迁,集中安置的方式进行安置,共选择1个安置地。麦秀镇1个村的71户、346人搬迁牧户安置在麦秀镇镇政府所在地。

二、地形地貌

安置场地地形较平坦,地貌单一,海拔相对较低,距离阿塞公路近,周围无滑坡、崩塌、泥石流、地下洞穴等不良地质现象,场地的稳定性、适宜性较好,比较适合人类居住。

三、基础设施条件

安置地多为乡(镇)政府所在地、县城所在地及生态畜牧业养殖专业合作社周边。其环卫、通信等公共服务设施相对齐全,供水、供电、道路等基础设施配套相对完善。

第三章  项目户选择及安置方式

第一节  项目户选择

一、调查过程

根据国家关于易地搬迁项目坚持群众自愿的原则,县、乡两级政府对迁出地和安置地进行了实地调查。与搬迁群众座谈,充分了解群众意愿,确定了安置地及项目建设内容。编制实施方案前期,报告编制单位进行实地调查,为编写实施方案收集必要的资料。同时,对搬迁群众进行入户调查,入户率约占搬迁户的20%

二、调查结果分析

麦秀镇龙藏村产业结构为半农半牧的牧野行政村,该村位于自三江源国家自然保护区麦秀林区,其村落结构为依山伴林,2008年实施完成三江源生态移民搬迁工程后,该村82%的牧户已搬迁至移民小区,剩余12%的牧户因家庭人口少,无青壮年劳动动力,如搬迁后没有后续产业发展技能,加之传统老旧生活观念,至今位置还未搬迁入住,从而对麦秀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造成了无形的人为破坏

第二节  搬迁规模与安置方式

一、搬迁规模

根据上述选择程序,泽库县人民政府、麦秀镇龙藏村村的群众共同研究确定将在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麦秀保护分区的71户、346人进行搬迁。

二、安置方式

根据《黄南州三江源保护和建设二期规划》和《黄南州环境保护督察重点整改问题实施方案》的通知(黄环督办20171号)上的批示精神,泽库县人民政府决定将麦秀镇龙藏村71户、346人进行易地搬迁安置,彻底解决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麦秀保护分区存在疑似人类活动的问题。

第四章  场址选址及建设条件

第一节  场址选址

一、选址依据

根据《青海省村庄规划编制导则》,新建村庄选址与建设用地选择应符合以下条件:

1.用地规模应满足人口发展的要求;

2.宜选择在水源充足、水质良好、便于排水、通风向阳和地质条件适宜的地区;

3.应避开山洪、山坡洪水冲积扇面、泥石流、低洼、河床、洪水淹没、风口、滑坡、风灾、地震断裂带等自然灾害影响的地区,并应避开有开采价值的地下资源、地下采空区;

4.对外交通方便、供电、通讯便利的地段;、

5.学校、卫生室等社会服务设施较为便利的地段。

二、选址结果

根据以上原则及群众意愿,本项目有71户、346人全部采取整社搬迁,集中安置的方式进行安置,共选择1个安置地。安置地选址尽量靠近公路,避风及地势平坦的地区。

第二节  项目建设条件

一、项目区群众积极性高,各级政府高度重视

通过对项目村搬迁群众意愿调查,村民的搬迁愿望强烈,积极性很高。省、县、乡各级政府也高度重视项目区存在的实际问题,多次到项目区调查研究,了解当地群众的意愿,对搬迁的户数和人数进行调查摸底。县扶贫、发改、农牧、水务、供电、交通、卫生、教育等部门已就项目建设中行业部门配套建设的等具体问题进行了协商解决。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群众强烈搬迁的意愿,为项目的建设提供了有利的组织和基础保障。

二、安置地交通相对便利,基础服务设施配套相对完善

本项目有71户、346人全部采取整社搬迁,集中安置的方式进行安置,共选择1个安置地。安置地选址尽量靠近公路,避风及地势平坦的地区。交通较搬迁前相对便利,区位条件较好。近年来,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泽库县建设有了长足的发展,水电路等基础设施日趋完善,文化、教育、卫生、广播、通讯等事业发展迅速,为搬迁群众的生产生活提供了有力保障,有利于提高搬迁群众的综合发展能力。

三、安置地建设用地有保证

项目搬迁群众主要安置地多为牧民承包草场,需由县、镇政府出面进行征地。

第五章  建设规模及内容

第一节  建设规模

本项目共涉及1个乡镇,共搬迁安置71户、346人。全部采取整社搬迁,集中安置的方式进行安置。

项目共搬迁安置71户、346人。其中:龙藏村32户、159人,大寺滩39户、187人。

第二节  建设内容

项目建设内容主要包括住房建设工程和基础设施配套工程等。

一、住房建设

集中安置:计划就近就地搬迁安置71户、346人。共修建搬迁群众住房71套,并配备大门、围墙等。建设标准参照《青海省农村牧区住宅建设指导手册》执行。

二、基础设施配套工程建设

供水工程:采取集中供水方式。由水务部门测量评估后,安置地原有饮水安全工程可以满足搬迁人口需求的,采取从原有人畜饮水管道接入的方式予以解决;如原有饮水安全工程无法满足搬迁人口需求的,县水务部门负责对原有饮水安全工程进行扩建、对引水口及部分管线进行改造和更换及延伸,确保解决2095户搬迁户的人畜饮水困难问题。

供电工程:因安置地均在乡(镇)政府所在地及供电条件较好的地区,供电工程可直接从附近10kv输电线路“T”接即可,同时架设380/220V低压入户输电线路,分别配置相应容量的变压器及相应数量的跌落式保险,计量箱和表箱。按户均不小于9千瓦的负荷配套供电设施。

道路工程:新建社区硬化道路。其中:主干道宽度6米,宅间路宽度3米;对外连接道路宽度6米。

公共设施:根据建设社会主义新牧区要求,搞好社区公共卫生,保护环境,使社区整洁卫生,按每25户或50米半径设1处垃圾收集斗(箱),配备垃圾转运车;垃圾采用村收集、乡转运、县处理的模式清运至垃圾场。按50户或100米半径设1座环卫公厕,由安置区或当地村委会统一管理,建设标准执行《农村改厕改造施工技术规范》(2015修正版)。设立标志牌1个,材质及规格由建设单位自定,主要用于介绍本项目概况。

第六章  建设方案

第一节  住宅建设方案

一、设计依据

住宅建设根据《青海省村庄规划编制导则》及《青海省农村牧区住宅建设指导手册》标准建设。

(一)宅基地用地标准

扶贫搬迁、牧民定居点及国家建设项目需迁建村庄,每户宅基地用地标准,应依据当地人民政府有关规定及当地实际执行。

(二)住宅设计原则

1.住宅设计应符合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安全、适用、经济、卫生及人居环境质量改善的基本要求;

2.住宅建设应具有一定的超前性、以双拼式、联排式为主,限制建设独立式住宅。

二、设计方案

建筑结构。充分考虑通风、向阳等因素,住宅按坐北朝南设计,厨房、旱厕、仓储等其它用地可因地制宜,力求做到整洁美观。宅院大门应朝向巷路,以便出行。本项目设计住宅主要由院落和住房两部分组成,院落由旱厕、围墙、大门等组成。住宅为砌体结构,户均建房面积不超过60m2

建议项目实施前,由项目建设单位聘请有资质的相关地质勘察单位和设计单位进行地质勘察和并对71户住宅做出建筑设计方案后进行施工建设。

第二节  供排水工程

一、供水现状

项目村每村至少有一个集中供水点,以解决牧民的人畜饮水问题,但由于搬迁对象原居住地离集中供水点较远且较分散,大部分农牧民取河水饮用,冬季则需破冰取水,水质无保障。

目前,安置地均有饮水安全工程,供水条件相对便利,但实施易地搬迁项目后,安置地均需对原有饮水安全工程的引水口及部分管线进行改造和更换及延伸,部分安置地需增加蓄水池或进行引水口改造和干线的全面更换。需由县水务部门进行测量计算后,负责对原有饮水安全工程进行扩建、对引水口及部分管线进行改造和更换及延伸,确保解决71户搬迁户的人畜饮水困难问题。

二、建筑材料

建筑材料:工程砼粗、细骨料可就近砂石料场购买,数量满足工程需要,质量合乎要求,运距约2km

三、工程方案

(一)供水

1.管道铺设

本方案只设计入户管道。本次设计拟采用入户供水方式。进户管道直接支管道,为了保证冬季正常用水,管路末端设防冻井。管道管径为DN25PE管。

1)管道铺设

本次设计,入户管道直接现有支管道,户均设防冻井,内设控制闸阀、水嘴。

本着节省投资、施工便利、输水安全的原则,设计配水管道均采用PE管。接口采用热熔连接。异性管材、管件间的连接均采用法兰连接。

根据当地气象站冻土深为3.0m、设计管径等因素,管路埋设及管沟挖深H确定为3.5m。即:

H=H1+K+h+d=3.0+0.2+0.025+0.1=3.325m,取3.5m

式中:

H1—冻土深度3.0m

K—安全厚度0.2m

d—管径0.025m

h—土质管基厚度0.1m

管沟开挖断面:边坡系数m=0.3,沟深大于3m设二级台阶,其宽度为0.5m,台阶以上边坡系数m=0.3,管沟底宽BD+0.5m

2.防冻井

防冻井采用砖砌圆形立式结构为12cm砖砌墙体,井盖采用木盖。布置2.5m的软管供群众取水,设闸阀及水嘴。

(二)排水

安置地的排水系统根据《青海省易地搬迁脱贫攻坚行动计划》的相关要求和集中安置地的实际情况,排水系统应采用雨污合流体制。在泽库县县城附近和乡(镇)安置的,雨污排水系统应纳入城镇排水管网统筹实施,在村集中安置区的雨污水收集和处理,可以纳入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程。规模较少的集中安置区,可以建设雨污河流排水渠。

具体工程结构及设计,由项目建设单位聘请有资质的相关地质勘察单位和设计单位进行地质勘察和设计后进行施工建设。

第三节  供电工程

安置地附近均有10kv输电线路经过,只需架设10kv输电线路及增设变压器,即可向安置地供电,以满足群众生产生活用电。

一、设计依据

《农村电气化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DL407—91)及《镇规划标准》GB50188-2007

二、工程方案

本次设计,拟在安置地,根据社区布局及大小分别布置变压器,从附近10kv输电线路“T”接即可。

1.负荷计算

根据《青海省村庄规划编制导则》规定的用电标准,城镇照明负荷按每户3kw,其它用电为照明用电负荷的20%进行计算。

2.变压器容量

负荷同时率按80%计算,用电同时率为0.8,功率因数为0.9,根据变压器容量=总负荷×同时率/功率因数进行计算并配置相应容量的变压器;配套跌落式保险及避雷针和计量箱,输电线路采用二回路出线。

3.输电线路

电力线水平方向与建筑物之间安全距离为1m,与地面间最小垂直距离为6m

10kv线路:从附近10kv输电电源 “T”接,,导线型号采用LGJ-10kV-75,电杆采用Y-190-12

380/220V低压线路:为防止漏电现象的发生和输电线路的安全,导线型号采用LGJ-0.4kV-35,电杆采用Y-190-10

入户线路:入户线路采用符合安全和防火要求的敷设方式配线,导线采用铝线,进户线截面不应小于6mm2。每户配套电表1个,表箱1个,配电盘安装15A闸刀和单相漏电保护器。各用户应采用节能性照明灯具,以节约电能。动力用户不架设线路,只留接线端子。

具体工程结构及设计,由项目建设单位聘请有资质的相关地质勘察单位和设计单位进行地质勘察和设计后进行施工建设。

第三节  道路工程

一、道路现状

安置地位均有安置地选址尽量靠近公路,交通便利。本次设计只需建设社区主干道、宅间路和少量的对外连接道路就能满足群众出行需要。

二、设计依据和标准

设计依据为《镇规划标准》GB50188-2007

三、道路布置方案

安置区道路建设本着方便移民群众安全出入和节省投资的原则,社区内部道路分为次干道、宅前道二级,道路采用网格式布局。

四、道路设计方案及结构

按照《青海省村庄规划编制导则》,安置区道路建设本着方便移民群众安全出入和节省投资的原则,本次设计为硬化道路。

主干道宽度6米,宅间路宽度3米;对外连接道路宽度6米。

路面结构为:
主干道路面结构:将路基碾压平整后,铺设20cm厚的砂石   

后碾压,压实度为96%,顶覆20cmC20砼。

宅间路面结构:将路基碾压平整后,铺设20cm厚的砂砾石后碾压,压实度为96%,顶覆20cmC20砼。

具体工程结构及设计,由项目建设单位聘请有资质的相关地质勘察单位和设计单位进行地质勘察和设计后进行施工建设。

第四节  公共设施工程

一、环卫设施

1.设计依据

按《镇规划标准》GB50188-2007标准建设,具体内容如下:

垃圾收集点服务半径一般不超过100m

2.设计方案

根据建设社会主义新牧区要求,搞好社区公共卫生,保护环境,使社区整洁卫生,按每25户或50米半径设1处垃圾收集斗(箱),配备垃圾转运车;垃圾采用村收集、乡转运、县处理的模式清运至垃圾场。按50户或100米半径设1座环卫公厕,由安置区或当地村委会统一管理,建设标准执行《农村改厕改造施工技术规范》(2015修正版)。

二、标志牌

设立标志牌1个,材质及规格由建设单位自定,主要用于介绍本项目概况。

第五节  后续产业

泽库县进行易地搬迁的71户、346人由于原居住地麦秀林区非常接近,很容易对林区造成人畜破坏,农牧业生产力水平低下,农牧民生活比较困难,不少村民为了提高家庭经济收入,不得不到乡镇及县城等经济较发达的地区从事劳务输出等二、三产业。因此,项目实施后,其后续产业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发展:

一、技能培训、转移就业

群众搬迁后,对青壮年劳动力结合三江源培训项目进行专业技能培训,确保有意愿的青壮劳动力都能掌握1门致富技能,实现转移就业,靠技能脱贫致富。

二、发展优势产业

群众搬迁后,对有劳动能力和生产发展愿望的牧户或群体,重点扶持特色种养业,充分尊重群众自主选择产业的权利,适宜发展什么就扶持什么,但对有劳动能力,但自身没有经营能力的人口,通过扶持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带动发展产业,强化与移民户的利益联结机制,通过扶持发展生产,实现产业致富。

四、开发公益性岗位

对农区重点林区、牧业村草场面积较大地区的移民户,适当增加生态管护岗位。力争有生态保护任务的地区每个移民户有1名生态管护员,以保生态增就业。

第七章  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第一节  投资估算

一、项目总投资

项目总投资1420万元。其中,搬迁群众建房补助852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60%;供水工程、供电工程及公共设施355万元,占项目投资比重25%;建设用地费213万元,占项目投资比重15%

                                 总投资估算表                           

单位:万元

序号

建设名称

搬迁规模

投资金额(万元)

投资比重(%

1

建房补助

 

 

852.00

60 

2

水、电、路、通讯以及环卫

71

346

355.00

25

3

建设用地费

71

346

213.00

15

4

投资合计

 

 

1420.00

100.00

投资比重(%

 

100.00

 

第二节  资金筹措

由于我县地方财政十分困难,特申请国家专项资金1420万元。

第八章  施工组织设计

第一节  工程施工的特点

一、本项目包括搬迁户住宅及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等内容,涉及1个乡镇,搬迁安置移民主要向1个安置点集中安置。

二、该工程虽属小型工程,但住房质量涉及移民安居问题,施工技术、质量要求较高。因此,在具体实施中,要通过公开、公平、公正的招标原则,选择符合要求的施工、监理队伍承担工程建设任务,严格控制工程质量、投资和进度,以发挥效益。

第二节  施工条件与主体工程施工

一、施工条件

工程所需石料较少,项目所需砖、砂石料等建筑材料,当地解决。项目所需水泥、钢筋、电力设备等材料由本县及西宁、贵德、同德、同仁等临近地区就近采购,应采用质量合格并符合要求的材料与设备。

1.施工道路:本工程施工时场外交通为公路运输,主要建筑材料通过公路由汽车运至项目区,施工区内不需新建施工道路。

2.施工供水:施工用水可直接利用临近现有水源、河流解决。

3.施工用电:周边有外部电源的可从现有线路解决,无外部电源的,由施工单位自备电源解决。

4.施工通讯:对外通讯可利用移动电话和固定电话。

二、主体工程施工

本项目包括搬迁户住宅及配套基础设施工程。应根据各安置地岩土工程勘察文件,综合考虑主体结构类型、地域特点、抗震设防烈度和施工条件等因素,进行地基基础设计,地基基础应满足承载力和稳定性要求,基坑开挖及其支护应保证其自身及其周边环境的安全,桩基础和经处理后的地基应进行承载力检验。

各安置地房屋等建筑物应按《住宅建筑规范》(GB 50368)及各建筑物设计、施工规范及施工图纸技术要求施工,保证质量及进度要求。

第九章 项目组织与管理

第一节  管理机构

一、州级管理机构

黄南州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办公室为项目监管部门,负责项目的下达、预审和项目实施建设中的监督、检查工作。

二、县级管理机构

项目责任单位为泽库县人民政府,责任人为主管项目的副县长。负责项目立项和审批及项目实施建设中的监督、检查工作。

泽库县发展改革局为项目主管单位,法人为泽库县发展改革局局长。负责制订年度计划和项目实施方案,同时监督工程施工进度、质量以及资金使用情况,并按要求定期向上级主管部门反馈项目实施过程中的信息。

泽库县发展改革局负责项目的组织实施,确定迁出地和搬迁规模,组织群众的搬迁和安置工作,负责组织协调落实安置地土地、招标等事宜。

第二节  工程管理

一、项目建设管理

1.实行项目法人责任制

项目建设严格按照国家基本建设程序管理,实行项目法人责任制。泽库县扶贫局作为项目的法人单位,实行目标责任管理,建设任务和投资落实到第一责任人,严格执行项目目标和施工规范,加强项目质量监督。

2.实行工程招标制

根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的《工程建设项目招标范围和规定》及《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增加招标内容和核准招标事项暂行规定》的规定,应对项目所涉及的各项工程建设均实行招投标制。

3.实行工程监理制和合同管理制

为确保工程质量、实施进度和项目建设资金的合理使用,要实行工程项目监理制。监理单位要对项目建设单位负责,严格监理制度,确保工程进度、工程质量和资金合理使用。

建设工程设计、施工、工程监理都要实行合同管理制,各类合同要有明确的质量要求,履行担保和违约处罚条款,违约方要承担相应的经济和法律责任。

4.实行财务报账制

本项目建设资金要严格执行财政部《基本建设财务管理规定的通知》(财建2002394号),切实加强对项目建设资金使用的管理。实行专款专用,专户管理,专人负责,资金封闭运行。要建立健全财务、审计制度。各级监察、财政和审计等部门要做好易地扶贫搬迁项目的监督检查和审计,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5.实行竣工验收制度

项目建成后,必须按国家有关规定进行严格的竣工验收,由验收人员签字负责。同时要加强项目档案管理工作,从项目筹划到工程竣工验收各环节的文字资料要严格按规定收集、整理、归档。

二、项目运行期管理

水电等基础设施建成后,应明确归属相关部门、相关乡镇行政村村委会管理。对进城进镇贫困农牧民的户籍、原生产资料(草场)归属、就业指导、培训,以及金融贷款扶助、税收、养老、基本医疗保险、子女入托就读等都按相应的优惠办法逐步解决后续问题。

第十章  环境影响分析与保护措施

第一节  环境影响分析

一、迁出地

污染源。主要污染源为废弃建筑。项目建成后,原居住群众将从原居住地搬迁,短期内原居住地的废弃建筑必将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

污染物。群众搬迁后原建筑废弃物,如废弃的砖瓦、土坯、建筑物基础等。

二、安置地

当群众迁移到安置地后,可能对环境产生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点:

1.基础设施建设对环境带来的影响:群众住宅和社区水电等相关工程的建设中,必定会产生一定数量的建筑垃圾,对环境造成不利的影响。

2.随着群众的搬迁入住,会产生生活废水和生活垃圾,对环境可能产生轻微污染。

第二节  环境保护对策

1.加强管理,提高环境保护意识,树立牢固的环保意识,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妥善处理好生活垃圾。

2.合理选择取砂取料地点,不得乱挖乱采,施工完成后,对取砂取料地进行平整,开挖中的弃土弃渣,应做好统一规划,择地堆放,严禁乱拉乱倒侵占河道,在废物掩埋区做好植被的恢复。  
    3.群众搬迁后,迁入地必须注重环境卫生的建设,设立垃圾定点回收点,做好卫生、健康宣传,为搬迁群众创造一个和谐、文明、卫生的安居环境。

4.迁出地的宅基地拆迁整治后,应尽快组织种草,恢复植被,保护迁出区的生态环境。

第十一章  效益分析

第一节 经济效益

移民群众通过三江源培训项目技能培训后,对麦秀镇龙藏移民区劳动人口具备一项不同程度的劳动和就业技能,能够在不同的人才市场需求下能发挥个人的一技之长,也可以改变原来以畜牧业生产为主的牧业劳动人均年收入2700元增长到人均年收入14000元,从而能大大提高各移民区牧户的经济收入和就业渠道,同时也能确保各移民区的后续产业发展。

第二节 生态效益

龙藏村生态移民71户经过统一搬迁后,能彻底解决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麦秀保护分区人畜在林区活动和森林资源的破坏,从而能确保麦秀保护分区的有效管护和森林资源的保护。

龙藏村生态移民搬迁工程的实施,增强了森林草原的可持续发展,转变了群众的生产经营方式,通过三江源技能培训项目和加大对该移民区的产业扶持力度,大量培训一批用得上、留得住、懂技术、能就业的牧民队伍。切实加强牧民依靠技能致富的意识和整体劳动者素养,切实积极引导广大牧民群众走科教兴村之路。

第三节  社会效益

一、转变传统观念,促进社会进步

通过项目实施,逐步改变当地以传统的放牧为主的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促进农牧民群众商品经济观念的形成。同时,有利于富余的牧民群众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加快二、三产业的发展速度和人口的合理流动。

二、促进地区经济繁荣,有利于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

实施工程后,由于国家的补贴政策和建设资金的大量进入,通过大量投资的拉动,可有力地刺激省内外生产力要素活跃起来,从而促进泽库经济的繁荣,进一步加强民族团结和保持社会稳定。通过生态移民项目的实施,可使项目区草场经过季节性休牧,使其得以休养生息,草原植被和生产力得到改善,同时区域畜草供求关系趋于平衡,有利于草原生态环境的恢复和改善,有效遏止草原退化、沙化,对维护区域生态平衡,实现草原资源的持续利用,促进草原畜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七章   保障措施

第一节    项目管理

1.项目批准后,县政府及时成立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制定详细的项目建设管理办法、作业设计书、项目建设合同书、项目监理责任书。

2.由县领导小组与麦秀镇人民政府签定项目责任书,麦秀镇政府在牧民群众自愿的前提下编制休牧,划区轮牧的具体方案,与牧户签订休牧,划区轮牧协议书、休牧责任书,明确各自的责、权、利,并严格按责任书要求执行,保证项目顺利实施。

3.项目建设具体由泽库县发展和改革局负责实施,严格按本方案进行建设,不得擅自更改建设项目、工程规模、技术标准和建设内容,以保证工程的严肃性。

第二节  档案管理

县发展和改革局全面做好项目建设资料、上级批复文件、计划、财务、各类图表等档案资料,要求专人负责档案管理,指派专人进行管理。

第三节   资金管理

建设资金由县发展改革局负责统一管理,建立专项帐户,配备专职财务人员,建立完整的管理制度,确保资金及时到位和合理的投入与分配,杜绝不合理的开支,最大限度地减少浪费。

关于我们网站声明联系我们

主办:泽库县人民政府 维护:泽库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Copyright ?2007-2013 泽库县人民政府 www.boyajulight.com 中文域名:泽库县人民政府.政务

青ICP备05001601号-1